一、饮食调理(核心基础)
补气食物
推荐:山药、莲子、小米、南瓜、红薯、鸡肉、牛肉、鲫鱼、黄芪(煮水或煲汤)。
作用:增强脾胃功能,促进气的生成。
补血食物
推荐:红枣(去核)、桂圆、黑芝麻、黑木耳、猪肝(适量)、菠菜、红豆、当归(需遵医嘱)。
注意:避免与茶、咖啡同食,以免影响铁吸收。
气血双补食疗方
黄芪当归炖鸡汤:黄芪15g、当归10g、鸡肉500g(焯水),炖煮1小时,加盐调味。
四物汤(需中医指导):熟地、白芍、当归、川芎煮水,适合血虚明显者。
八珍汤(气虚+血虚):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当归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,可代茶或煲汤。
二、生活习惯调整
避免耗气伤血的行为
戒烟限酒,忌辛辣油腻食物。
避免久坐、熬夜(23点前入睡),熬夜伤肝血、耗肾气。
适度运动
温和运动: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瑜伽,促进气血流通但不耗气。
避免剧烈运动:如长跑、举重等可能加重气虚。
情绪管理
长期压力或焦虑会耗气,可通过冥想、深呼吸、社交活动疏解情绪。
三、中药调理(需辨证后使用)
中成药
八珍丸/八珍益母丸:气血双补,适合长期疲劳、面色萎黄者。
归脾丸:补气血、健脾胃,适合失眠、食欲差伴气血虚者。
十全大补丸:气血双补+温阳,适合虚寒体质(怕冷、手脚冰凉)。
阿胶糕:补血为主,适合血虚明显者(需搭配补气食材,避免滋腻)。
代茶饮
黄芪5g + 当归3g + 红枣2颗:煮水或泡水,补气养血。
桂圆5颗 + 枸杞10粒 + 红枣3颗:适合日常饮用。
四、穴位按摩
足三里(健脾补气):膝盖外侧下3寸,每日按压3分钟。
血海穴(活血补血):大腿内侧,髌骨上缘2寸,轻揉至微热。
气海穴/关元穴(补气):脐下1.5寸(气海)、3寸(关元),艾灸或热敷。
五、注意事项
避免盲目进补:气血两虚需先补气再补血(气为血之帅),否则可能壅滞。
忌过量进补:如阿胶、人参等滋腻或温燥药材,需遵医嘱配伍调理。
中西医结合:若长期疲劳伴体重下降、出血倾向等,需排查贫血、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慢性疾病。
提示:中医强调“辨证论治”,建议先咨询中医师,根据体质调整药膳和用药方案,避免自行滥用补药。